伊凡大帝钟楼——克里姆林宫的主体高层建筑

Close

莫斯科大公卡利达把教堂和钟楼融为一体后,“天梯”的想法在该建筑外貌中便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更直观的“天梯”形象在“伊凡大帝”钟楼现存的塔柱上得到极好体现,它于1505-1508年在约翰·列斯特维奇尼克白石教堂的位置上建造。

意大利人博·弗里亚济建造了这座钟楼,他是以“博”为姓的长期在威尼斯工作的伦巴底建筑师和雕塑师的亲戚。起初,钟楼带白石装饰的墙壁被染成砖色。

独特的轻巧性和塔楼式建筑的匀称特点使其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内部结构修建:一层比一层的直径和高度逐渐变小,样子微微呈圆锥形。底部两个围层以露天的教堂钟收尾。位于第三个八角塔底座上的顶层教堂钟平稳地衔接至圆鼓状屋顶中,其顶部是圆形穹顶。

这座八面体建筑物,无论高度、侧影还是朴素的建筑装饰——伦巴底小拱弧——都令人想起意大利的钟楼。

最初,“伊凡大帝”钟楼的塔柱比现在低一些。它的顶部开始于第三围层的盾形装饰腰线。它于鲍里斯·戈东诺夫时期增建,穹顶下方记录着有关修建工作的题词。

有人认为,增建物并未起到任何功能上的作用——它仅仅是一个带着仿造窗户的空心的砖质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