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的伊凡大帝钟楼

Close

1812年9月拿破仑军队撤离莫斯科的时候,“伊凡大帝”钟楼建筑群被炸毁。尽管圣母升天钟塔和菲拉列特附属建筑物均被损毁,但由于地基和支撑结构相当牢固,“伊凡大帝”钟楼主塔柱仍屹立不倒。

古典主义建筑师在主体风格内容上做了一些细节处理:因此在彼得罗克钟塔的第二围层上出现了纯古典主义的三角门梁,同时饰有圆柱形窗户边饰,其上方吊着贝壳。

赶走拿破仑后,1813年12月莫斯科第一次响起了“伊凡大帝”钟楼的钟声。“伊凡大帝”钟楼建筑群在1814-1815年被完全修复。

19世纪,圣尼古拉·戈斯图斯基教堂的供桌被转移至圣母升天钟塔内。1849-1852年,建筑师顿从教堂广场一侧增建了通向它的“古俄罗斯风味”门廊。

由于“伊凡大帝”钟楼建筑群被认为隶属于圣母升天大教堂,在钟楼的底部围层安置了15个看守人和教堂敲钟人的住处。

重大事件期间,“伊凡大帝”钟楼成为教堂广场的装饰物。19世纪中期,在钟楼的第二围层上安置了供喷泉工作的水槽,而在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上,钟楼则安装了彩色的电灯。

对所有来克里姆林宫圣地朝觐的人来说,向“伊凡大帝”钟楼教堂钟迈进是将铭记一生的路程。在敲钟的围层,首都莫斯科的全景一览无余。登上高处后,游客可悄悄离开随行的敲钟人,在白石柱上停留,周围是环绕的螺旋式楼梯。1918年,对东正教教徒而言,克里姆林宫成了“封闭城市”——教堂内的祷告和塔楼里的敲钟都停止了。

仅仅过了90年,2008年,被修复的克里姆林宫钟楼重新对外开放。在“伊凡大帝”钟楼内开设了新的博物馆,教堂-钟楼本身成了最主要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