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至19世纪的克里姆林宫。敲钟层

Close

游客进入阶梯平台后可登上第一敲钟层的高度,有螺旋式阶梯直接通向这里。这里主要展出的是建筑物本身。为修建敲钟平台,建筑师几乎将八面体塔柱的墙壁缩短了两倍(到2.5米),中间的八角塔就是这样建成的。塔外修砌了带顶的游廊,门口的大圆柱通过拱梁连结。在圆柱中间挂着各式各样的钟:“宽形钟”、“诺夫哥罗德钟”、“天鹅钟”和“大熊钟”。“伊凡大帝”钟楼几乎所有的教堂钟在各个时期均被重新浇铸,但它们均保留了原先的名字。

如今,在“伊凡大帝”钟楼内,尽管我们并不能听到悬挂在三个敲钟层的所有教堂钟的钟声,但计算机程序可以还原第一敲钟层上的“诺夫哥罗德钟”、“天鹅钟”和“大熊钟”的钟声——它们是钟楼内体型最大、能发出最多低音音节的钟。第二层“中等大小”的教堂钟可以补充低音,它们的重量为50到200普特。它们中间,有克里姆林宫内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教堂钟——16世纪中叶的“涅姆钦”和“科尔孙斯基钟”。最小的教堂钟组成了第三个敲钟层,它们仅重10普特。它们中有一座钟被命名为“乔霍夫钟”,是为了纪念铸造“炮王”的大师乔霍夫。因此,我们有机会聆听俄罗斯主钟楼内教堂钟群同时发出的钟声。

在第三敲钟层上矗立着一座圆鼓状屋顶,它是1600年在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统治时期修建的。

“伊凡大帝”钟楼内第二楼层上的第二敲钟层开设了多媒体展览。游客可跟随历史的脚步,一步步了解18世纪到19世纪的克里姆林宫是如何变化的。在皇室迁居圣彼得堡后,克里姆林宫一步步转变为俄罗斯皇帝举办仪式的府邸,这种转变也令人重新理解克里姆林宫本身的涵义。人们开始将它视为国家权力的传承和稳固的象征。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重建宏伟皇宫的构想便是这一想法的实践。由建筑师巴日诺夫设计的皇宫在建筑学上体现了新兴俄罗斯的繁荣面貌。这座皇宫应该向全世界展示俄罗斯帝国的强盛,展示由俄罗斯帝国创造的、能与伟大古希腊罗马作品相媲美的建筑。展览的最后是在大克里姆林宫修建期间(1839-1849年)从“伊凡大帝”钟楼俯瞰的克里姆林宫1846年全景图,这是19世纪初克里姆林宫被毁坏前最后一个记录克里姆林宫风貌的全景图。

接下来游客可进入环廊继续参观,进入环廊需先回到回廊,再进入通向螺旋阶梯的门。沿着阶梯攀岩而上,进入环廊参观。这里将是1846年克里姆林宫全景风貌的延续,只不过带着20世纪时被损坏历史留痕。语音讲解机内有对19世纪克里姆林宫全景的讲解。